《有些事,這些年我才懂》進入思考才能領悟
文/白映俞
聽到抱怨時,我們說:「拍拍,我懂。」
其實,很多事很難懂,當下更難懂。
不是嗎?多麼痛的領悟,都是後來在腦海裡,
像奶精加進黑咖啡時,滾出的一圈圈漩渦,轉阿轉的,
繞半天才轉出來的領悟。
我已經處在不了解“蛹之生”的年代。
小野這個名字,說實話,離我有點遙遠。
但看小野這麼真切地寫自己的過去,自己的故事,
再剖心掏肺地寫自己多年後的體悟。
記下“我”之為何為“我”?
“我是誰”?
或,“我將往何方”?
這些問題拿來問自己,沒話說,真有點茫。
讀著小野的書,倒是帶領我也玩味起自己的過去。
是的,這本書內,小野說起許多家庭對他的影響。
他寫著:『如果要用很簡單的幾個字來形容自己的人生,我想到「失敗」這兩個字。
十六歲那年,我從第一志願的初中畢業後,考上了第六志願的成功中學夜間部,
在爸爸心目中,這是一次「無可挽回」的失敗,
他跪在我面前,如同面對世界末日般痛哭失聲:「兒子,一切都完蛋了啊!」』
我也開始回想,想到小時候那些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日子。
那些過分強調成功與失敗的日子…
當上一輩的人追求的僅是成功時,
對下一代的教育裡,就會忘記讓孩子學習處理失敗。
(因為代表上一代的人也完全無法接受失敗。)
當對失敗的挫折容忍度越低,我們就更容易畫地自限。
畢竟,限制事情的發展,會讓人有種獲得掌握的優越感,
以為這樣就不會面臨失敗,不用處理失敗。
於是我們的選項越來越少,越來越少,
只剩下那種看起來最接近成功的小徑,
然後很快地陷入無路可走的窘境,什麼事都覺得“完蛋了”。
當下的意義,和過五年、十年後來看的意義,
可能是不同的,所以有些事,後來才懂。
我也曾經以為別人定義的成功就是一切,
想要做到別人定義的成功。
現在才慢慢懂,人生難以掌握,也無須掌握,
能快樂過生活就已足夠。
以前常有人寫說,雞兔為何要同籠?
或為什麼我們需要學這麼無聊的機率?
其實換個角度看,我們只要看到,
設限越多,可能性就越少;
沒有設限,可能性就越來越大,越來越寬闊。
或許這就是最簡單的數學能教我們的事情。
看完了這本「有些事,這些年我才懂」,
我開始追小野的專欄,yahoo的,中時電子報的,篇篇是好文。
這個社會能有這樣的聲音真是不錯,
緩緩地、穩重地、真誠地傳達著正確的信念。
作者:小野
出版社:究竟
出版日期:2012年06月29日
更多好看的書:
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
延伸閱讀
焦點文章: NURSING: IMPOSSIBLE 全省同步,賺人血淚,夭壽上映中!
開刀房裡的故事: 手術 (18禁)
小護士的私密問題: 分寸 (依然18禁)
最多迴響的故事: 家後
志志的書: 《刀下人間》試讀本-單車投資術
志志的演講:珍惜、擁有 從這裡開始
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